*
Back To List

藝術學院老師,須提供啟發還是複製思想?「並非只有成為藝術家才是成功」專訪藝術家王公澤

「我相信每個人的本質上,一定有個什麼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事情,如果這個心思在逐漸成年後是消失的,這真的很可惜。」藝術家王公澤說。


閒暇時,常把時間花在家中植栽和魚,嘗試藉此把目光和思想投入在理解生命的王公澤,談著台灣教育的現況與本質兩者差異。身兼教學與創作多年的藝術家王公澤,在他的言談中看不到一絲絲對於教學的倦怠或抱怨。在訪談開始不久後,王公澤提起近期社會興起「是否要讓台灣高中生們晚一點兒到學校上學」的議題。「這其實反映出了某種值得反思現象。待在學校時間相對較短的歐美學生們,當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時,有時間去探索自己、發展自己的可能性。而在台灣,最重要的就只有讀書,甚至整個氛圍會告訴學生『萬一你書讀不好,那你就完蛋了。』」王公澤說。



 《王公澤個展-時間的某處》展覽現場畫面,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

經歷多年往返台北與彰化、台南兩地的王公澤,因在學校任教而時常需要應付南北往返的奔波通勤狀態,不僅沒有抹滅他對創作生涯的熱愛,卻反倒是多了許多從前未曾有過的:對時間與空間的理解。而也是這樣的生活,造就了這次的展覽。繼2021年參與線索聯展後,王公澤首度在双方藝廊舉辦個展,展覽取名為《時間的某處》,共計將展出十六件繪畫作品,以沉穩、內斂的灰階筆調繪出具精神性的詩性畫面,而這些畫面中除了蘊含自然界的光影元素之外,也添加了人造性的幾何線條。

倘若,當現實條件不允許從事專職創作怎麼辦?


「其實讀美術系,最後在相關領域工作的比例很高,成為藝術家的反而是極少數;但事實上我們社會也不需要那麼多藝術家,需要的是更多對藝術有理解能力的人,四散在各大領域。」王公澤說。


許多畢業於美術系的創作者們裡,其藝術生涯中不免遇到生存危機與專職創作的兩難狀況。無論是擔憂正職工作影響創作狀態、抑或是在正職工作埋首多年後,最終與創作夢想漸行漸遠。「不要覺得成為知名藝術家才是偉大的。我們學藝術的學生,不一定會成為藝術家,但如果你身在各行各業裡時,也能擁有藝術的思維,看事情的角度也會讓你從事的行業變得很不一樣。」王公澤說。

 


 《王公澤個展-時間的某處》,大象視界21-27,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


當代藝術潮流之下,在學校還需要教學生基礎繪畫嗎?

「你可以不用擅長繪畫,但不代表你不需要學;你在繪畫課裡所學的,都將成為其他創作的基礎。」王公澤說。

正如此次遍佈抽象繪畫作品的展覽《時間的某處》,其實是藝術家王公澤將日常所見,隨著時間、空間以及光影的轉換,透過抽象的手法為觀者呈現視覺上的想像空間。擅長以油畫、炭筆做為創作媒材的藝術家王公澤,透過感官、直覺,強調光線、時間、空間的融合,並將作品比喻為「召喚曾經的媒介」,因為我們生活過、體會過、感受過,經驗都已經過去了。


「其實,我們對基本功的認知,很可能不太完全,大部分時候所說的「基本功」常常認為是描寫能力,但我認為這是有點偏頗的。實際上,抽象能力也是基本功的一部份。因為一個作品會好,往往不是因為他畫得像而已,思想和感受等這些事情都和抽象領域有很大的關聯。」王公澤說。

 


 《王公澤個展-時間的某處》展覽現場畫面,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

 

藝術教育、抽象理解,學生們必須想的和老師一樣嗎?

「無論是基礎繪畫或其他其他基礎課程,執教者應該期待這些基本的觀念能夠帶給學生們啟發,並不只是教授技術、也更不是去期待把學生的想法教得和自己的思維相同。當學生自己對於藝術有基本的觀念和認識後,他們自己會怎麼連結、蹦出什麼想法我們不知道,這樣才有意思。」王公澤說。

無論是對學校裡的學生、或站在作品面前的觀眾,對王公澤來說,他並不會教導他人眼前這幅抽象作品要怎麼看才對,正如他在教學生涯中對學生們的方式。然而,藝術教育裡,概念究竟要怎麼教?王公澤回想起多年前在復興美工教書時,所寫的一本書叫「現代素描教育學」,透過翻轉傳統素描教育的認知,透過援引現、當代藝術家作品為例,並從中帶出基礎認知,並期待學生把這些東西會成為他未來任何可能性的基礎。

「未來,學生會從事哪一門類的藝術工作你我無從得知,如果你把基礎的東西定義的太狹隘,他可能只適用於某個門類的藝術而已。」王公澤說。


 《王公澤個展-時間的某處》,時空律動 16-4,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

 

「能夠創作實在太幸福了,彷彿自己多了一個方法、視角,而且還是透過實踐不斷地去印證。」

從小受家中熱愛且十分擅長畫畫的哥哥所影響,那些跟隨兄長畫畫、寫生等愉快的生命經驗,讓他體會到創作既非源自虛無飄渺、也無法是源自於傳統畫室裡應付招生考試的教條。「台灣目前考試領導教學的現況,是大學美術系招生考試的方式,也影響了美術班的藝術教育方式。」王公澤說。


王公澤認為,「感性」是生而為人寶貴的覺知,是對於環境周遭感受的方式,更是一種無法被驗證的天賦。除了創作之外,這樣的價值觀也真實地反映在教學工作上。對王公澤來說,擁有「感性」、「感受」的人們,不應接受過度八股教條般的藝術教育;而未曾有機會踏進藝術學院的一般民眾亦然,擁有感受、思想遠比擁有素描技術重要。

 


 《王公澤個展-時間的某處》展覽現場畫面,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

 

王公澤(Wang Gon-Jer),1971年生於台北,1995年於美國聖路芳邦大學取得藝術碩士(MA),王公澤於2009年獲得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學位,現任教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,作品曾受邀展出於橫濱、東京、上海、澳門、深圳、佛羅倫斯、多倫多、紐西蘭奧克蘭、美國聖路易、台北、台中、高雄等地。

藝術家早期追求深厚紮實的具象形式與技法,受到宗教信仰的啟迪後,轉向追求將外在生命經驗昇華為內在的心靈感受。他的素描作品運用炭筆去除了形象,在畫面中經營出許多具律動與結構特質長短交錯的線條,融合了東方水墨的寫意與西方抽象繪畫的精神,讓觀者宛如置身廣大的宇宙,徜徉在宏觀有機的美感經驗之中。
 
時間的某處-王公澤個展 Somewhere in Time – Wang Gon-Jer Solo Exhibition
•    展覽日期|2022.02.19-2022.04.02 (周二-周六, 10:30-18:30)
•    展覽地點|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 D1
 

-
原文連結:the art press asia
藝術家王公澤

TOP